副鼻窦炎和鼻窦炎本质相同,均指鼻窦黏膜炎症,临床常统称为鼻窦炎。区别在于术语使用习惯,"副鼻窦炎"强调解剖位置(上颌窦、筛窦等副鼻窦),"鼻窦炎"为更广泛称谓。急性发作需抗生素治疗,慢性病程需综合管理。
1. 术语差异源于解剖学定义
鼻窦包括上颌窦、筛窦、额窦和蝶窦四对空腔。医学界曾将上颌窦和筛窦称为"副鼻窦",故衍生"副鼻窦炎"说法。现代医学统称所有鼻窦炎症为鼻窦炎,但部分地区和教科书仍保留传统称谓。实际诊疗中无需刻意区分,CT检查可明确具体受累窦腔。
2. 临床表现具有共同特征
两类诊断均表现为鼻塞、脓涕、头痛三联征,伴嗅觉减退或发热。急性期症状持续不超过4周,慢性病程超过12周。上颌窦炎多见颊部疼痛,筛窦炎常引发内眦压痛,额窦炎典型表现为晨起前额剧痛。病原体检测显示细菌性感染占60%,病毒性和过敏性各占20%。
3. 治疗方案完全一致
细菌性感染首选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、头孢呋辛或克拉霉素,疗程10-14天。顽固病例需鼻窦穿刺冲洗,配合布地奈德鼻喷雾剂减轻黏膜水肿。慢性患者建议生理盐水鼻腔冲洗每日2次,辅以桉柠蒎肠溶软胶囊促进黏液排出。手术治疗仅适用于并发息肉或解剖异常者,包括功能性内镜手术、球囊扩张术和改良性Lothrop手术。
4. 预防措施需多管齐下
加强鼻腔护理能降低复发风险。冬季佩戴口罩阻隔冷空气刺激,湿度低于40%时使用加湿器。游泳时佩戴鼻夹防止呛水,感冒后及时用海盐水喷雾清洁鼻腔。过敏体质者需检测过敏原,尘螨过敏患者每周用60℃热水清洗床品。适当补充维生素D和益生菌可调节免疫功能。
鼻窦炎症诊治无需纠结名称差异,关键在准确判断病变范围和病程阶段。出现持续脓涕伴头痛应及时耳鼻喉科就诊,避免滥用血管收缩剂导致药物性鼻炎。慢性患者建议每年进行鼻内镜检查和鼻窦CT评估,合并哮喘者需同步控制呼吸道炎症。
编辑:boheyiliao 来源:耳鼻喉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