鼻中隔偏曲手术总体安全,但可能伴随鼻出血、感染、鼻中隔穿孔等风险,规范操作可有效降低发生率。手术需严格评估适应症,术后护理是关键。
1. 鼻出血
术后48小时内轻微渗血属正常现象,大量出血需及时处理。医生会使用可吸收止血材料填塞鼻腔,患者需避免用力擤鼻。高血压患者术前需控制血压达标。
2. 感染风险
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可降低感染概率。术后出现发热、脓性分泌物需及时就医。糖尿病患者需特别注意血糖控制,术前糖化血红蛋白应低于7%。
3. 鼻中隔穿孔
发生率约1%-3%,多因术中黏膜损伤过大导致。小穿孔若无症状可不处理,大于1cm的穿孔可能需二次手术修补。术中保留至少1cm宽的L形支架可有效预防。
4. 嗅觉减退
暂时性嗅觉障碍多因术后肿胀导致,通常2-4周恢复。永久性损伤罕见,与嗅区黏膜损伤有关。术中导航系统辅助可精确定位,避免关键区域损伤。
5. 鼻腔粘连
发生率约5%-10%,规范使用防粘连敷料可预防。术后定期清理痂皮、使用生理盐水冲洗至关重要。发现粘连早期可通过门诊分离处理。
6. 脑脊液漏
罕见但严重,发生率低于0.1%。术中骨性部分操作过度可能导致,立即用筋膜或脂肪组织修补是标准处理方法。术前CT三维重建有助于规避风险区域。
7. 鼻梁塌陷
过度切除软骨支撑结构可能导致,保留足够的L形支架是预防关键。轻度变形可通过注射填充剂改善,严重者需软骨移植重建。
8. 麻醉相关风险
全麻可能引发恶心呕吐、心律失常等。术前全面评估心肺功能,ASA分级Ⅲ级以上患者需谨慎。局部麻醉可降低系统性风险,但手术范围受限。
鼻中隔偏曲手术需权衡利弊,严重偏曲导致持续性鼻塞、反复鼻窦炎或睡眠呼吸暂停时建议手术。选择经验丰富的耳鼻喉科医师、使用内镜导航系统、严格术后随访可将并发症控制在最低水平。术后三个月内避免剧烈运动、保持鼻腔湿润、定期复诊是保障手术效果的重要措施。
编辑:boheyiliao 来源:耳鼻喉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