脑血栓是脑血管内形成血栓导致血流中断的疾病,严重时可引发脑梗死甚至死亡。主要与动脉硬化、高血压、高血脂有关,需及时溶栓治疗或手术干预。
1.脑血栓的发病机制
动脉粥样硬化是最常见病因,血管壁脂质沉积形成斑块,斑块破裂后触发凝血反应形成血栓。高血压会加速血管内皮损伤,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异常会促进血管病变。部分患者存在遗传性凝血功能异常,如蛋白C缺乏症。长期吸烟、酗酒等不良生活习惯也是重要诱因。
2.临床分级标准
根据NIHSS评分分为轻度(1-4分)、中度(5-15分)和重度(16分以上)。轻度表现为单侧肢体麻木或轻度语言障碍;中度出现明显肌力下降、偏瘫;重度患者可能昏迷、瞳孔不等大。大面积脑梗死患者死亡率高达30%,存活者中60%遗留残疾。
3.急性期治疗方案
静脉溶栓在发病4.5小时内进行,常用阿替普酶剂量为0.9mg/kg。机械取栓适用于大血管闭塞,采用支架取栓装置。抗凝治疗选用低分子肝素,剂量根据体重调整。重症监护需维持血氧饱和度>94%,控制血压在180/105mmHg以下。
4.二级预防措施
抗血小板聚集用阿司匹林(100mg/日)联合氯吡格雷(75mg/日)双联治疗。他汀类药物要求LDL-C降至1.8mmol/L以下。康复训练包括Bobath技术、Brunnstrom疗法,每天不少于2小时。饮食采用地中海饮食模式,每周摄入深海鱼类3次。
5.长期管理要点
每3个月复查颈动脉超声和经颅多普勒。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目标为<130/80mmHg。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应<7%。戒烟后2年卒中风险可降低至常人水平,规律有氧运动推荐每周150分钟。
脑血栓的预后与救治时机直接相关,发病后每分钟损失190万个神经元。识别FAST原则(面瘫、肢瘫、言语障碍、及时就医)可提高救治率。40岁以上人群建议每年进行脑血管评估,高风险患者需定期监测凝血功能。康复治疗应持续6-12个月,早期介入能显著改善功能结局。
编辑:boheyiliao 来源:外科